◎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宣传说配备休闲会所,入住后发现变成了洗浴中心。
有学者曾调侃说:政府如若收买农民代表,不是更好地达到自己的目标。为解决农村金融服务具有的客户分散、贷款数额小、贷期短、成本高、风险大等世界性难题,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省推行农协办金融的模式,实践证明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好经验。
当然,农协的民主经营原则,并不是都要以全体组合员大会的形式,一人一票,用多数票决制来决定农协的经营活动,也可采用征求意见和协商等办法加以运作。三是成为农户存款贷款的主要渠道日本的法律规定农协可以自办信用事业。农协通过与政府的联系争取自身利益的同时,也成为政府实施农业政策、组织和控制农民的重要工具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可能在短期内将刺激GDP的增长,但是,他们在解决失业问题上,很可能不是那么有效的。在全球金融危机开始阶段,许多中国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相信中国经济和美国经济是分离(decoupled)的。
其次,中国正在制定十大产业的振兴规划,受惠产业包括钢铁,汽车,造船,石化,轻工,纺织,有色金属,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等。在12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在11月份刚宣布把利率大幅度降低103个基点后,再次宣布降低利率23个基点。仔细研究这些国家的财政数据就会发现如果这种局面持续下去,总有一天这些国家会因为超负荷运转而不得不增加融资并最终崩溃。
其次,沃尔夫假设潜在经济增长率为12%,而净出口占GDP的比例在5年的时间里从10%下降到0,此处他实际上还暗含了一个假设,即投资占GDP的比例始终不变,因为在沃尔夫看来,中国的投资率已经太高,现在需要做的是刺激国内的消费需求,所以他并没有考虑提高投资率的可能。过去数年,中国GDP的年均增速大概为10%左右,但消费占GDP的比却逐年下降,因此可以判定实际消费增速应该低于10%,远小于15%——编者注)我不知道中国现在怎样才能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知道1929年那场世界范围的大萧条,很可能我们马上就要面临这种局面——谁都不愿意消费。我相信下一代中国人会比现在生活的更好,但他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幅度可能赶不上国家经济增长的水平。
中国的内需增速要达到多少才合适呢?这可是一个挑战。中国的现状是外汇储备作为资本流向海外,收益为负。
在某种程度上,中国的战略清晰而有效,尤其是近十年,通过一系列积极扩大外需的措施,中国有效地弥补了内需的不足,发展了经济。其巨大的成就一方面来源于改革开放所赋予这个国家的制度红利,另一方面也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的结果。这实际上也同时假定了未来5年投资的增速,而净出口下降的部分在5年后将由国内消费的增长来填补。对于拥有大量外汇储备的中国来说,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如果你欠银行1000万英镑,那有麻烦的就是银行了,因为你是银行的大客户。来自海外的资本在中国却能获得比较高的投资回报率。这是很疯狂的举动,这将使中国因为中美之间的对抗而受害。当下,美国依然存在较大的贸易逆差,因为美国还需要进口,而且在短期内,美国不会缩减服务业的人员,甚至还要增加用工以保证国内经济的发展。
相应的在中国,不可能要求所有出口企业一天内转型。为此,我们可以假设中国现在的GDP为1,消费占GDP的40%,投资占50%,净出口占10%,GDP年增速是12%,经过计算后可得中国消费5年后的绝对量将是现在的2.01倍,年均实际增速约为15%。
我还想提醒中国,凯恩斯曾经说过,如果你在银行借款100英镑,你只是银行的小客户,那么你不还钱就会有麻烦。如果以历史的角度来评价中国的发展,您对此有何评价?马丁•沃尔夫:我同意萨默斯的观点,如果我们能成功地将文明传承到300年后,中国的崛起在这个时代将是具有决定意义的。
也许三十年后来看2008,我们也会发现这可能将是中国现代史上有些沉默的里程碑。这一部分损失本应该是中国人享受的福利,现在却变相成为了美国人的福利,2000亿美元大概相当于中国一年GDP的5%。中国目前的利益在于发展经济、在于有一个稳定的世界环境去让其发展经济,所以中国在做每一个决策选择时都要考虑这是否对自己有利,同时这一政策是否利于保持世界的稳定和活力,这也是所有大国需要思考的问题。在这种投资模式下,中国应该把更多资源用在环境保护和教育等领域中,还可以向大众服务业等关乎全体居民福利的行业投资。从严格意义上说,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已变身商业银行,华尔街受到了重创。中国将上万亿美元投资到美国市场,于是中国对于美国的政策和双边关系等就会更敏感。
在我看来中国的转型可以分为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从此观之,中国的确站在其现代史的十字路口上。
在这一过程中,允许FDI的进入为中国的出口部门做出了极大贡献。但我要指出的,在这里投资率与GDP增速呈5∶1的关系,如果我们对GDP增速的期望值为8%,那么相应的投资率就只需要维持在40%的水平。
首先,以支出法来核算GDP的话,可以大略将GDP看做是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之和。当然,这些特点中,中国仍有条件继续维持高投资。
二是美国政府要刺激经济,由政府支出来弥补个人需求的缩水,这可能要持续几年的时间,也许3年或者5年,很难准确预测其时间长短。就像有人来中国说:我想在你们国家投资2万亿美元,显然这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此处沃尔夫的观点背后有一个计算。您对这种观点如何评价? 马丁•沃尔夫:的确,如果100分算作满分的话,中国的经济增长毫无疑问能得到100分,但在收入分配上我给中国打50分,环境保护则只能给25分。
现在有两个问题,第一是中国的外汇储备可能很快会超过3万亿美元,第二是中国外汇储备的数量之大是其他国家没有的。与此相关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这种高投资能否持续?过去多年的数据显示中国的GDP增长是建立在投资且投资率不断增加的基础上的,然而今后GDP的增长还能长期依靠这个模式吗?让我们做一个简单的设想,假如投资占GDP的比例是50%,在该条件下GDP年增长率为10%,这个GDP增速是很高的。
但大致来看,中国出口企业的主要竞争对手并不在国外,而是在本土,并且这些中国出口的产品发达国家都不生产。新加坡是一个富裕的小国,它出口创汇并投资于海外,以期得到稳定、长期的回报,并用其来支持养老基金,这是合情合理的。
对中国而言,目前大部分出口产业在未来都没有什么很好的发展前景,这些产业也不会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且中国需要减少对出口的依赖、恢复经济发展的平衡,所以现在回头去实行人民币贬值等措施以促进出口,毫无疑问是错误的。我一直认为人民币贬值对中国弊大于利,在目前的形势下,我建议人民币可以小幅度升值。
中国10%的国家收入都变成了外汇储备,这笔投资在美国的外汇储备注定是风险很大、收益很低的。必须马上刺激内需当下的正确做法是美国等国暂时扩大财政赤字以化解国内经济困境,中国则需要马上开始刺激内需,并容忍出口贸易的一些萎缩。《21世纪》:遗憾的是,就像沃尔夫先生之前所说,美国暂时还需要继续借债,而中国在短期内也不得不继续借钱给美国。它是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即使从现在回顾过去的25年,从世界经济的层面来说,中国的崛起也是最重要的事件,不仅因为中国自身的巨变,还有中国由此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这其中大部分都是正面的影响,但是也犯了一些错误。
但在此之外还有三种可能发生的情况,一是中国继续获得负的投资收益。我们现在看到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在急剧上升,它还在持续的借钱度日,但这只是暂时现象。
但是现在由于这场金融海啸,世界上几个主要靠资本流入来维持运转的国家,如美国、英国、西班牙、澳大利亚和法国,都已经不愿意继续过度消费了。但我们必须承认,这些发达国家没有能力长期支撑如此的消费水平。
而且,中国作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其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不足40%。这么做有两个原因:一是美国政府需要资金来稳定金融市场,否则金融市场崩溃会导致各主要银行倒闭,从而殃及整个国家经济。
本文地址: http://one.zhutima.com/?id=24
文章来源:天狐定制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2025-04-05 20:43天狐定制
2025-04-05 20:27天狐定制
2025-04-05 20:26天狐定制
2025-04-05 19:30天狐定制
2025-04-05 19:20天狐定制
2025-04-05 19:08天狐定制
2025-04-05 18:49天狐定制
2025-04-05 18:29天狐定制
2025-04-05 18:22天狐定制
2025-04-05 18:10天狐定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